杉木作为我国重要的速生树种,不仅能提供木材,还能储存生物量碳。由于杉木的速生特性,其碳储量在生长期内变化很大。林龄和密度是决定人工林生物量碳的两个关键因素,它们通过自然稀疏和间伐而相互关联,研究林龄和密度的交互作用,对于杉木人工林固碳效应评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。
本研究于1987年在湖南省会同县造林,造林后第10年和第20年分别间伐1次,间伐后保留3种密度,从第23年开始,至第31年,每隔2年分别测定树高和胸径,并估算材积和生物量碳。结果表明,林龄和密度的交互作用会影响树高生长;材积和生物量碳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,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;采用异速生长方程拟合树高和胸径,表明至少需要1300-1500株/公顷,才能在20年后获取最大的材积和生物量碳。鉴于此,为了获取更大的生物量碳,建议20年以上的杉木人工林保留密度为1300株/公顷。本研究时间跨度30余年,研究了林龄和密度对大面积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碳的交互影响,为杉木人工林经营及固碳效应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相关论文“Estimated biomass carbon in thinned Cunninghamia lanceolate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stand-ages” 发表在期刊《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》上。张勰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,徐清乾研究员为通讯作者,许忠坤研究员指导并参与了该研究。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(2016YFD0600301)的资助。
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1676-020-01221-8